一航黎明缩短“太行”发动机前机匣交付周期
本报讯 中国一航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机匣加工厂对开机匣工部于日前成功压缩了“太行”发动机前机匣的交付周期,由原来的150天降至34天,创造了该公司复杂对开机匣类零件生产周期最短的新纪录。
前机匣是“太行”发动机的关键核心部件,尺寸复杂,加工难度大,独苗工序多,按照以往平均150天的生产周期,远远无法满足批产要求。为此,工部未雨绸缪,在工厂厂长杨继业的倡导下,成立了以原工部主任赵玉坤为核心的缩短零件交付周期攻关小组,立项查找影响交付周期的关键环节,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大幅度缩短交付周期创造了有利条件。
工部加强了工时统计及看板管理工作,设立专人每天进行跟踪统计,工厂设立零件加工时间统计表,要求工人每天认真填写,并由工长及生产准备师每天进行检查核实。经过半年多的扎实工作,零件每道工序的加工时间、停顿时间、停顿原因等情况都会在看板上得以准确体现,一目了然,给科学安排生产及采取措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工部科学而紧凑地进行排产,制作进度看板,二线人员监督协调生产进度,加强与外单位的协调,做到问题处理不过夜,减少零件“落地”时间,减少设备故障率,使零件24小时运转。由于措施得当,主要等待因素在批量生产进行一半时已呈明显下降趋势。
同时,组织技术专家、能手对加工程序进一步优化,将原来的136个程序串接为23个程序,实现了自动换刀,改进了切削参数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使加工的有效时间降低到原来的40%。
年初,前机匣粗加工将近14 道工序只能在一台设备上进行,存在着严重的设备撞车问题。工部从撞车的工序、设备、相撞零件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统计分析,针对瓶颈工序、瓶颈设备,开发出了新一套加工方案,最终实现了每道工序均能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设备上进行,有效缓解了压力。同时,工部加快新引进设备的开发利用,实现了每台新到设备都能在验收完第二周投入生产,大大提高了设备生产能力。
工部本着将专家经验形成智力投入的方针,探索出适用于机匣加工的“操作标准化”实施模式,通过机匣加工标准化操作的实施及推广应用,降低了前机匣的加工难度,目前能进行前机匣精加工工序的人员已达到10人以上,彻底消除了独苗工序现象;新员工得到了快速培养,新上岗的13名员工中有9名员工已能独立加工前机匣相关工序,使得加工前机匣的人员能力大大提升。 (王国松 张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