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Engine Development

tphuang

Lieutenant General
Staff member
Super Moderator
VIP Professional
Registered Member
more
Please, Log in or Register to view URLs content!


It simply just celebrates the achievement of Chinese aviation industry (55th birthday) and AVIC1 is 6 years old. Talks more about the WS-10A project, saying that it is fitted into advanced indigenously produced fighter, then it says Chinese falcon has a Chinese engine now.

The indigenously produced fighter could either be talking about J-10 or J-11B. Since I'm pretty optimistic, I would say J-10.
功勋彪炳史册 丰碑在我心中

中国一航表彰三千航空报国英杰

本报记者 姜春艳
Please, Log in or Register to view URLs content!


在中国航空工业创建55 周年之际,中国一航党组决定授予于以贵等64人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授予黄维娜等300余人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授予刘建军等2600余人航空报国优秀贡献奖;授予一航沈飞等20家单位航空报国重大贡献单位奖,授予一航上海集团等21家单位航空报国优秀贡献单位奖。4月18日,中国一航在北京隆重举行航空报国贡献奖颁奖典礼。

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全国人大常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周玉清,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金壮龙,原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林宗棠,以及来自共青团中央、国防邮电总工会、各大军工集团的领导,航空工业老领导、老前辈出席了颁奖典礼。中国一航领导刘高倬、杨育中、顾惠忠、许焕刚、胡问鸣、郑荣生、耿汝光、郑晓沙、王昂、袁立本、石川、刘思诚、汤小平,获奖者代表以及一航职工代表两千多人欢聚一堂,共同见证光辉的历史时刻。

颁奖典礼在雄浑的钟声中拉开序幕。钟响六下,代表中国一航走过艰难而又辉煌的六年。伴着大屏幕上孩子的笑脸和碧草蓝天,一群和平鸽腾空而起,中国一航人情系蓝天、长空铸剑的豪情呈现在观众面前,一部反映一航人“十五”奋战的史诗,一曲歌颂一航人无私奉献的赞歌徐徐展开。

一段具有浓郁陕北风格、热烈的欢庆锣鼓使整个颁奖典礼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64 名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和20家航空报国重大贡献单位的代表分成9组先后上台领奖,他们中有学术带头人、有企业领导,也有院士、老专家和杰出的工人之星。在颁奖嘉宾宣读完获奖名单后,反映获奖者事迹的短片使现场观众对他们有了更多更深刻的了解。音乐响起,大屏幕徐徐拉开,获奖者从中间鱼贯而出,向观众挥手致意,会场上响起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奖章、鲜花、掌声、笑脸、欢呼,这一切汇聚成一首独特的航空人之歌。辛苦了多年,奋斗了多年,这一刻有喜也有泪。

小品《蓝天圆舞曲》使喧腾的会场沉寂下来。一位航空人的妻子为了不耽误丈夫的工作,默默承受病痛,直到要做截肢手术的那一刻,丈夫才赶到医院。舞台上,丈夫对工作的执著,妻子对丈夫的支持,都饱含着航空人对事业的热爱,观众把热烈的掌声献给这些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歌曲《你在哪里》唱出了航空人对战友的追忆和怀念。为了发展航空事业,为了祖国的安宁,航空人无私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大家没有忘记他们,他们是航空事业大力快速发展的基石,他们是和平时期为祖国献身的英雄。站在金字塔顶是引人注目的,然而,是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千千万万普通职工托起了航空事业的金字塔。几十年前,他们离开生活富足的大城市,拖家带口来到偏远的三线,走进深山沟、住进干打垒,为航空工业奉献了一辈又一辈,一曲《三线情》,既是对三线职工的致敬,也是对那段特殊的创业时期的纪念。

如今,航空工业走过了55 年历程,中国一航成立了6年,短短几年时间,航空工业实现了若干个跨越。重点型号研制取得丰硕成果,一系列新型军用飞机交付部队,使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实现了升级换代;航空发动机、材料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实现重要突破,航空科技和工业基础能力实现了大幅度跃升。豫剧表演唱《霹雳震长空》展现了重点型号攻坚破难的历程,展现了打靶成功和企业大发展的喜悦和自豪,航空人在高亢的豫剧曲调中尽情抒发青春激情。《快乐的一航青工》以欢快强劲的音乐、年轻的脸庞和舞蹈,展现出新一代航空人的风采。他们年轻,他们工作,他们生活,他们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享受着时代带来的欢乐,自豪于航空发展带来的成就感。这就是新一代的航空人。

由一航职工组成的中国一航艺术团把航空工业的发展和航空职工的生活编进了小品和歌舞当中,为观众呈现了航空人追求卓越、航空报国的情怀。在颁奖典礼现场,主持人对部分获奖者进行了采访。

“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张恩和面对全场观众表达了自己最遗憾的事情——就是自己参与研制的涡扇6 发动机没能配装飞机,成为航空武器装备的一个成分;最自豪是“太行”发动机研制成功改变了多年来我们自己的航空发动机落后的局面,“太行”发动机装进国产先进战机,中国战鹰有了中国心。令张恩和没想到的是,一航动力所年轻的试车室主任赵亮来到现场,代表全体职工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枚水晶艺术品,这 “一片冰心”象征张恩和对航空事业孜孜以求的一片痴情,象征中国航空发动机第一台强劲的“中国心”诞生,象征全体一航人的航空情、报国心。

76 岁的飞机总设计师宋文骢精神矍铄。宋老在70岁之前过的是母亲给的生日——3月26日;当他主持研制的新机在3月23日首飞成功时,他激动地把自己的生日改到了3月23日。主持人问他,假如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会不会再做一辈子航空人时,宋文骢幽默地说,不能再重新选择了;但如果能活到100岁、200 岁,我还会干航空。全场观众被宋老的风趣和真诚感动,频频报以热烈的掌声。

一航贵州航空发动机设计所总工程师黄维娜这次获得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她非常谦虚地表示,自己的工作成绩和前辈们比起来不算什么。她的遗憾就是没有做好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她生下女儿29 天就离开了,一走就是三年;孩子9岁离开家到外地寄宿求学,遭遇车祸,上手术台时妈妈也没有陪在身边;但她感到欣慰的是孩子非常理解妈妈,也为妈妈取得的成绩自豪。她坚定地说,参加工作17年,经历了中国航空工业快速发展期,经历了多个型号的研发,主持了多个项目的工作,这17年无怨无悔。

工人之星、两位班长郭维林、鲁宏勋的出场使全场火爆起来。特别的是,他们是荣获中国一航最高荣誉的64 人中仅有的两名工人,站在偌大的舞台中央,满场响起更加热烈的掌声。被誉为“焊接大王”的郭维林是一航黎明的首席技能专家。他看上去非常年轻,一点儿也不像59岁的样子。他16岁参加工作,为航空工业服务了44年。郭维林说,他要把有限的生命献给祖国的航空事业。现在记录着郭维林几十年工作经验的《郭维林焊接法》已经完成,他还要在退休之前进一步完善,留给厂里的青年工人。鲁宏勋的履历上写满了进步、荣誉和成绩。他率领的一航导弹院“鲁宏勋班”是全国技能水平最高的班组之一。班长鲁宏勋是“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班二十几个人中有4名全国技术能手,2名“511”高级技能人才,3名河南省技术能手,5名院级高级技术能手,6名高级技师。当主持人向他讨教成功秘诀时,他腼腆地说,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创新,还有就是对事业的热爱。在颁奖典礼舞台上,两位书画家现场泼墨,将书法作品“情系航空,志在蓝天”和国画“劲竹凌云”献给了我们的工人之星。

出身航空世家的刘建军是航空报国优秀贡献奖获得者。他的爷爷、父亲、母亲都是航空人,现在家里有15 人在一航沈飞工作。当大屏幕上出现这一家15口穿着整齐的工作服照的全家福时,现场掌声雷动。航空人为航空事业献出了青春和终身,现在,第三代航空人已经担起了大任。刘建军说,全家工龄加在一起有455年,而在沈飞,还有的家庭总工龄加在一起有486年。作为第三代航空人,刘建军最大的心愿就是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光荣传统,为航空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颁奖嘉宾徐惟诚面对为航空事业奋斗一生的航空人感动地说,参加这个颁奖典礼我一方面非常激动,另一方面感到全国人民应该感谢一航职工,因为你们心怀祖国,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你们的工作让全国人民感觉到祖国的安全,可以更加安心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工作、生活。

中国一航党组书记、总经理刘高倬在颁奖典礼上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讲。他说,今天的颁奖典礼展现了我们航空人的美好心灵,展现了航空人航空报国的雄心壮志,我坐在台下,好几次热泪盈眶。他在讲演中多次感谢全体一航人,感谢获奖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他说,是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无私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为国防事业和经济建设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卓越成绩。他号召全体一航人向这些单位和个人学习,打造出一支更优秀的航空人队伍,也希望所有的获奖者和单位能够继续努力,戒骄戒躁,创造更大的辉煌。

刘高倬说,在今天欢庆胜利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忘记为航空事业奉献生命的同志们。我们的事业、我们的成就是整个团队、整个集团20多万人共同努力取得的。今天受表彰的同志仅仅是他们之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能够受到表彰、为大家所铭记的永远是极少数,而所有参加这项伟大工程的人都应该而且有资格感到自豪——丰碑在我心中!

刘高倬说,我们今天取得的成就是55 年的结晶,我们这些人仅仅是有幸跑完了接力的最后一棒,参与了冲刺,参与了庆功;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的成绩是几代航空人共同奋斗的结晶。他说,今天的典礼是对六年多实施高新工程的一个小结,但今天同时应当是一个新的起点;成绩已经属于过去,我们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更加辉煌的战斗。应当说我们实现了若干个跨越,和过去比创造了历史,但是我们也深深地知道,我们的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的能力和所做的工作离党和人民的需要还有相当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奋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Twix101

Junior Member
A question about the WS-10B, it will be a really enhanced version (with better thrust, low consumption...), or just corrected of defaults of the first version ?
 

maglomanic

Junior Member
From the impression i have got so far, WS-10B is the one which will be married to AVEN nozzle for TVC. Can anyone verify it?
 

tphuang

Lieutenant General
Staff member
Super Moderator
VIP Professional
Registered Member
they will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thrust of the engine, so it will be more than just the TVC nozzle. From WS-10 to WS-10A, there was a jump in thrust, it will continue with all following versions.
 

tphuang

Lieutenant General
Staff member
Super Moderator
VIP Professional
Registered Member
more on WS-10A's development
Please, Log in or Register to view URLs content!

a few key notes.
1. development started in 1987
2. the design period lasted from 87 to 93
3. In 1995, China's defense minister ordered the WS-10A to be developed as the engine of a new fighter jet (J-10) and the future engine of another fighter jet (J-11)
and a bunch more, too lazy to translate. Will do so based on request.
Basically, the entire development and certification was done by the November 14th of 2005.
here is the text
壮歌大勇“太行”情

——记“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张恩和

“太行”发动机宣传组
Please, Log in or Register to view URLs content!


 

人生与蓝天结下了难舍难分的情缘,荣辱与航空动力事业的兴衰血脉相连,生为奋斗40多年的航空人,情感的律动与那颗火热的报国心,激情演绎出一个永恒深爱的主旋律。

——题记

2005年的冬天,北国的沈城寒意浓浓,对于中国航空动力事业来说,这个冬天却是一个沉甸甸的收获季节。11月,“太行”发动机设计定型初始寿命试车胜利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人都题词批示,赋予了极热情的嘉勉和高度赞誉。

12月28日,中国航空动力又一次迎来事业的腾飞,一个激动人心、永载航空工业史册的伟大日子,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大推力、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太行”发动机,在中国一航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顺利通过设计定型审查!

定型大会隆重而热烈,签字仪式更是高潮迭起,当“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张恩和迈着稳健的步伐自信地走向签字台时,300多名军队首长、上级领导、专家、代表齐聚一堂的庄严会场上,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位令人尊敬的长者签字落笔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闪着泪花又向与会者深鞠一躬……

这一鞠,深表赤子之诚,向党和国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无愧于钟爱一生的事业!

这一鞠,跨越万水千山,是航空工业战线几十万职工的心血与汗水期盼的结晶!

这一鞠,曾经风雨无阻,六千五百七十多个日日夜夜、矢志不渝的渴望!

这一鞠,彰显壮歌大勇,多少人倾注了满腔热血、华发早生,奉献了最美好和宝贵的青春年华;多少人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终生无悔……

位卑未敢忘忧国。“太行”发动机——我国国防急需的航空动力装备不是为研制而研制,国防急需我们的发动机成为空军的装备,至高决策一发配两型更是天大的事。

1991 年底,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张恩和出任“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研制我国新一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重任落在他的肩上。1987年至1993年,在原国防科工委和空军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六年多的艰苦奋斗,一航动力所克服了基础薄弱、条件不足等种种困难,完成了“太行”验证机阶段的研制工作,并以配装我国一新型飞机的技术状态转入原型机研制。然而,在当时技术情况下要用“太行”发动机配装新型飞机试飞有很大风险,发动机装飞机试飞前,除必须进行大量地面试车考核外,还需要经过飞行台试验才行。当时,国内仅有的飞行台寿命已经到期,而且飞行包线也太小。20世纪90年代初期,通过进一步引进合作,新型飞机又有了国外成熟发动机配装试飞。刚接任“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的张恩和副所长在琢磨这个问题:“太行”发动机如何找到合适的飞行平台进行领先试飞?

张恩和经历了涡扇6发动机整个研制过程,涡扇6下马后,曾领导所里的民品开发工作,在那段时间里,他思路开阔,面向市场,发挥研究所的技术、人才优势,开发民品30多项,其中8项填补国内空白,4项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创造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

他似乎天生就是属于那种喜欢攀登的人,身上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儿。他个子不高,头发花白,总是迈着稳健有力的步伐边走路边进行思考。在谈到他心爱的发动机事业时,总是那样永远充满着激情。面对“太行”发动机如何找到合适的平台进行领先试飞问题,张恩和心中,既有民品开发过程中形成的要抓牢市场的深深烙印,又有经历过涡扇6下马的痛楚,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他感到选择合适的试飞平台太重要了,否则失去装机对象,就会悲剧重演!

20 世纪90年代初,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批飞机直接装备部队,为降低“太行”发动机配装飞机的研制风险,张恩和适时地提出了“太行”发动机以国外飞机为平台的领先试飞方案,并组织了所内的技术力量进行了六个方面的可行性论证。1993年,一航动力所向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报告,申请提供一架引进的飞机作为飞行平台对“太行”发动机进行领先试飞。周密的论证和详细的汇报使得中央军委等上级领导对张恩和的建议有了更大的信心。

1995 年6月7日,刚刚落成的一航动力所技术协调中心的二楼多功能厅内,总参、国防科工委、空军、海军等上级领导,在饶有兴致地听取了张恩和总师的汇报后,时任副总参谋长的曹刚川传达了中央军委的重要决定:“‘太行’发动机一是配新型歼击机,二是作某型飞机的后继动力。某型飞机的动力就寄托在‘太行’发动机上。所以,‘太行’发动机的成败和周期,不但关系到新歼,也关系到引进的飞机。这是关系到中央军委下的决心对不对的问题。如果搞砸了,不仅影响新歼,某型飞机也完了,就是说我们的决心下错了,这就是对人民的犯罪,由于军委已经决定将‘太行’发动机作为后继动力,因此,‘太行’发动机是两种飞机成败的关键。空军下一步建设就立足这个发动机了,各级领导都要重视。这是关键中的关键,重中之重。大家都要认识到责任的重大……这是不是也作为一个军令状。”曹刚川副总参谋长的话字字千钧!“太行”发动机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现在的问题不是解决一个试飞平台的问题,而是一种发动机要装两型飞机,如果研制成功,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如果研制失败,后果那是……此时的张恩和总师和所有参研人员一样,既为国家的重托感到无比喜悦,又为任务的艰巨而感到压力沉重。张恩和总师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决心拼命一搏了,不会喝酒的他在曹刚川面前喝下了“断头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重大决策,将“太行”发动机配装被选定的飞机,必须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缺乏飞机的设计资料,改动飞机结构更非易事,在得到一航沈阳所时任所长刘春义、总师李明等人的大力配合下,两所确定了一个“可恢复性更改”方案,飞机方面对进气道和发动机机舱的改动为发动机装机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但需发动机解决的问题更多,特别是由于“太行”发动机主体尺寸比飞机原发动机大,装机时滑油箱超限、总油滤超限、加力喷口调节器超限、液压作动筒超限,道道难题摆在一航动力所人面前。张恩和身先士卒,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着。在解决装机问题中,他几乎天天在装配厂房,张恩和同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怎么把外部附件安排好,也不时地在装配架上爬上爬下,一次突然一个闪失,一脚踩空,从装配架上翻了下去,头撞在装配架的横梁上,鲜血很快流了下来,张总当场昏了过去,现场的同志把他送到医院,经过抢救苏醒过来,他睁开眼睛问的第一件事:发动机附件排好没有?就是这样一股矢志不渝的韧劲,终于确定了一个最好的装机方案。

1998 年5月,总装备部批复:同意将“太行”发动机首装机种由歼某飞机调整为某型飞机,并在该机上完成发动机设计定型。此后不久,在一航沈阳所、一航沈飞、一航黎明的全力配合下,完成了配装飞机的全尺寸发动机金属样机制造和装配,在一航沈阳所仅用一个半小时就成功装进了飞机,为“太行”发动机装机试飞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机制。“太行”发动机研制过程中,必胜的信念始终不渝,坚持到底,锲而不舍,一代名机就诞生了。

自1987 年起,张恩和任“太行”发动机行政副总指挥,他与当时的总设计师李志广密切配合,在“太行”发动机设计研制中进行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由于航空工业在设计研制、制造工艺等领域都缺乏工程经验,加上国家经济实力有限,在基础薄弱、设备简陋、经费紧缺的困难条件下,他和李志广带领科研人员,集思广益,科学决策,控制继承与创新的比例,降解技术风险,采用了数十项有预研基础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如:首次采用带进气可变弯度导向叶片,超塑成型扩散连接的进气机匣,是国内该项设计技术的全新突破;两级低压涡轮首次采用复合倾斜弯扭的三维气动设计,其效率达到国际水平;复合材料外涵道机匣是国外第四代发动机技术,填补了国内航空发动机技术的空白;首次采用整体铸造钛合金中介机匣;尾喷口为全程无级可调收敛扩散喷口设计。发动机从设计上注重维修性品质,采用单元体结构设计技术,设置齐全的状态监控手段,为发动机从定期维修向视情维护转变创造了条件。

“太行”发动机作为第三代主战机种的动力,张恩和十分重视发动机元器件立足于国内,材料实现国产化。在生产管理上,他积极支持发动机试制生产破除一厂一机的模式,进行专业化生产、大协作,并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一些重要部件或附件由两个承制厂同时试制生产,重要的关键技术几个单位协同攻关,使106种新材料、新工艺得到成功应用。不仅保证了发动机试制任务的顺利完成,也使国内发动机行业制造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试验是发动机研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恩和组织、参与了高空台试验、风扇性能试验、压气机性能试验、燃烧室部件性能试验、涡轮部件性能试验、主燃油泵调节器等试验。“太行”发动机的零部件试验范围之广、项目之全、时数之多,创国内发动机研制史之最,其中高空台试验、高压压气机性能试验等是高风险、高难度的大型试验。高空模拟试验是检验航空发动机在飞行包线内可靠工作能力的重要试验。“太行”发动机先后进行了四次试验,对发动机的功能、性能、空中起动、推力瞬变、通断加力、进气畸变、高原、高温起动等特性进行了检查。这也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大推力级带收扩喷口加力燃烧室的涡轮风扇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张恩和对此类试验十分重视,认真向专家请教,查阅大量技术资料,多次主持召开了研讨会,他严肃地指出:“这个试验对发动机影响很大,这是国内首次进行这类试验,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为确保万无一失,我们要学习航天人的精神,做好各项预防措施。”在试验前的评审会上,张恩和针对试验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和预案,为参加设计和试验的人员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从而保证了高空台试验顺利成功。高空台试验都是在后半夜,张恩和经常与大家在现场,分析研究试验数据,通宵达旦。张恩和经常鼓励年轻的科研人员:新方案或新设计更改要在充分讨论的情况下再定;新方案或设计更改要验证后再落实,制定预案,预则立,不预则废,注重细节设计,技术问题贯彻“严、细、慎、实”的原则。

“太行”发动机研制工作始终把可靠性增长放在第一位,始终十分注重发动机的整机试车。为了提前暴露“太行”发动机装机技术状态的问题,张恩和决策:发动机提前一个批次进行投入试车,进一步验证发动机结构可靠性。从1997年开始,“太行”整机试车时数每年成倍增长,创国内发动机型号研制史上的最高记录,并为“太行”发动机提前一个批次进行科研试飞打下坚实基础。

“太行”发动机通过一、二批机、定型批发动机的大量试验考核,经历了故障暴露、攻关解决,验证,再暴露,再解决,再验证的认识过程。已从故障高发期进入稳定期,结构渐趋成熟,可靠性不断提高。一航动力所的一大批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总设计师张恩和指导和影响下,也随着型号研制而成熟、工程经验逐渐丰富,实现了人才和知识的更新换代,为我国的航空动力事业后续发展做出重要保证。

“太行”发动机是生命工程。“太行”发动机研制成功的意义是划时代的,战而胜者尤值得推崇,爱惜弥足珍贵的机遇,不负前人,笑对来者。

“太行”发动机作为某歼击机动力装置而立项的,发动机的性能是以歼某飞机的使用性能为目标。为了尽快实现“一机两用”的目标,在张恩和的主持下,1997 年研制的重心转移到对发动机性能状态进行适应性修改设计,修改后的发动机性能与某飞机相匹配。当时风扇一级叶片断裂故障曾一度成为研制工作的拦路虎。张恩和与风扇设计人员经过充分论证,把排故的重点放在通过改进阻尼凸肩设计上,经过了大量的计算分析、动应力测量、修改设计,在重新加工制造时,采取加强叶根强度等多项措施,使断裂点的应力水平大大降低,满足了发动机试车可靠性要求。同时,“太行”发动机试验中也暴露出控制方面的问题,控制系统采用的新技术 ——数字电调系统,在稳定性、可靠性和抗干扰性等的解决需要一定周期,会影响太行发动机装机试飞的总体进度,张恩和审时度势,及时决策采用机械液压方案, 1998年12月,该方案装机试车,经过严格的考核验证,能保证发动机可靠工作。由此,张恩和决定把原来的数字电调方案改为第二案,待发展成熟后再取代机械液压控制方案。在“太行”发动机原型机研制阶段,高压涡轮盘采用了粉末冶金的新材料,由于国内相关技术尚未成熟,张恩和顶着巨大的压力决策:从定型批开始换掉这种材料。事实证明,正是因为这两项重大决策,确保了“太行”发动机的研制进程。

在“太行”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中,张恩和深知肩上责任的重大,超常负重前行的他,总保持着忧患意识,发动机不能有任何闪失,否则,不仅影响新歼,某型飞机也没了动力,这不仅关系到航空工业的发展,更是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危的需要。

2000年底和2001年初,外厂发动机零部件交付比计划晚了整整一年,最后一个发动机件11月20日才交付到所,张恩和积极组织人员,采取平行交叉作业,连续加班加点,昼夜兼程,争时间、抢进度、保质量,将配装飞机的发动机在年底前按规定节点交付一航沈飞。

2001年6月6日,一航沈飞的试飞跑道上响起了巨大的轰鸣声,一架银白色的新型战鹰带着人们的期待和祝福,风驰电掣般地离开跑道,直刺蔚蓝的天空…… “太行”腾飞了!一双双眼睛被吸引住,一颗颗心在激动中跳跃!终生难忘的时刻啊!飞机着陆后,张恩和噙着泪花,疾步奔向跑道,紧握着试飞员毕红军的双手,激动得良久没有放开……

“太行”发动机首飞成功后,为了尽快转入后续科研试飞阶段,张恩和每天都与大家一起研讨试飞情况,找出薄弱环节,确定调整方案,使试飞一直顺利进展,到2001年10月中旬,科研试飞完成了最后的两个起落,提前两个半月完成试飞任务。当飞机在最后的返航过程中,试飞员做出一连串的精彩特技表演时,张恩和和现场的同志们一样都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2001 年10月中旬,“太行”发动机经过两个阶段,历时4个多月的试飞,发动机科研试飞提前胜利完成。喜讯传到北京,得到了中央军委首长的充分肯定,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张万年和迟浩田都做出了重要批示。总装、科工委、中国一航发来了贺信,深秋的北京,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11月5日,中国一航召开了重点型号任务动员大会,刘高倬总经理向以张恩和总师为代表的“太行”发动机型号现场指挥部,颁发了50万元重奖。“太行”发动机进行科研试飞,这在我国发动机研制史上尚属首次,提前完成试飞任务更是个创举。

“不以成败论英雄”这句古语令人荡气回肠,悲壮俱生。战而胜者诚然可贺,但屡败屡战、愈挫愈奋者,也正是航空动力事业人的气概,纵观“太行”发动机研制十八年的风华岁月,探索者最值得推崇,在创新途中具有不畏艰险、坚韧不拔气概的人们最值得讴歌。

“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发动机”,也许没有任何语言能比张恩和的这句朴实的话更能概括他在整个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的奋斗和艰辛。他作为型号总设计师,从研制工作开始全身心投入到研制工作中。放弃了节假日,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带领全体参研人员顽强拼搏、超常奋战。在整个型号研制的过程中,作为技术负责人,始终以如履薄冰的心态做好每一项工作。当型号研制遇到困难的时候,从不气馁,能把握大局,并在技术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组织技术人员集智攻关。当型号研制进展顺利的时候,总告诫自己和整个研制队伍要谦虚谨慎,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言胜。

在组织“太行”发动机研制工作任务方面,严细慎实是张恩和对参研人员的要求。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发动机出现问题,他都要亲自检查,找出问题的根源,做出较好的解决方案。并且对一切可能相关的环节进行确认,确定没有产生影响后才放心。他经常鼓励同志们:“不能辜负上级领导的信任,有问题早暴露,暴露一个少一个,否则装到飞机上再出事损失就大了。”

发动机研制工作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发动机先后经受了几次大的考验:试飞中发生了三次“特情”,高空小表速边界、加速性、加力接通等相关技术难题摆在全体参研人员面前。

2003 年春季的一天深夜,从高空台试验现场传来“太行”发动机存在空中起动问题,此时正值非典时期,张恩和得知此情后,坚决表示要去现场,大家都劝说他不要去了,派别人过去处理。这怎么行呢?他面带焦虑表示:“太行”发动机已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它,如今眼睛出问题了,不去能安心吗?在出发的那天晚上,张恩和彻夜未眠。是的,他担心发动机行业的发展再出现大的挫折。他眼前浮现的是试车的同志不分白天黑夜奋战的情景,浮现的是跟飞同志那被烈日晒黑了的面孔,浮现的是所领导风里来雨里去组织协调的身影,浮现的是全所职工为了型号不顾小家的一幕幕……

从沈阳到四川,张恩和与所长李勇、党委书记陈锐经过三十八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高空台现场。六十多岁的张恩和一下车顾不得休息,一边听着参研人员的汇报,一边认真地思考,在30℃度的高温下,一夜未合眼的张恩和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汗水,一遍一遍地分析各种数据,在场的所有人员都被感动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找准了问题并排除了故障,从而保证了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攻关的关键时刻,一航动力所成立了以所长李勇、总师张恩和为组长的攻关组,与试飞院密切合作,兄弟单位协同攻关,攻关组几乎每天晚上召开技术分析会,对白天飞行结果进行研究。在攻关过程,主要技术问题难关先确定攻关方向,然后小步前进,只要存在希望,问题有所改善就做深入细致地工作,先后采取了“大改”、 “小改”等措施后,一些发动机的结构故障得到排除。高空小表速边界工作可靠性这一难关久攻不下,中国一航副总经理林左鸣等坐镇指挥攻关,他要求大家发扬技术民主,充分讨论,集思广益,多方案平行进行。在主泵燃油调节器这个关键环节上,控制专业的同志经过严谨细密的研究分析,确定了五个攻关方案。方案制订过程中,张恩和要求以数据说话,从出现问题的根本入手进行深入分析,在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决定采用Ⅱ方案,发动机在换装Ⅱ方案主泵调节器后,一举攻下加速性差这一难关,经过十几次飞行验证,证明了攻关措施正确有效,高空小表速边界工作不可靠的重大技术关键得到彻底攻克。

“太行”发动机四级盘破裂事故时,张恩和就在工作现场,排故工作一连二十多天,他每天都往来所区与试验基地现场,从设计等方面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召开排故分析会时,多次动员大家坚定信心,更加努力地把自身工作做好,就是对型号最大的支持。由于昼夜连续奋战,张恩和的老伴从国外回来,看到他二十多天也没换衣服的情形,心痛得直掉泪……

“太行”发动机设计定型持久试车和长久初始寿命考核试车是定型前的两项重要长试,张恩和亲自任长试现场总指挥。在最后的决战时刻,他多次要求大家:确保指挥系统的顺畅运转及问题的及时处理;对上台长试的发动机进行严格的工艺、设计质量复查,他组织所里各专业的专家进行逐条分析研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预案及具体的解决措施,确保发动机的装配质量及试验安全。长试中,张恩和每个阶段试车都亲临现场,及时跟踪试车情况,处理技术问题,协调工作。试车后每次故检,张恩和都亲自参加。

2005 年11月14日是“太行”发动机的节日,也是全所、全集团、全行业喜庆胜利的时刻,“太行”发动机冲破重重难关,完成了型号规定的全部试验、试飞工作,获得了通向蓝天的通行证。中国一航总经理刘高倬、副总经理林左鸣等领导首先来到试车台亲手拉下“太行”发动机长久初始寿命停车的油门杆,试车台外鞭炮齐鸣,似声声锣鼓、阵阵春雷,荡漾在全体参试同志的心头,日日夜夜的拼搏换来胜利的喜悦。

中国一航总经理刘高倬在“太行”发动机设计定型持久试车胜利完成庆祝仪式的讲话中是这样评价张恩和:型号总师张恩和副所长今年六十六岁,仍然在第一线和大家一起拼搏。六十多岁的人每天在一线是非常不容易的,是一种执著的事业追求造就了成功。

万里长空,一代天骄,新机如此志高,挚爱终生倍自豪。任霜白黑发,汗透征袍,魂牵梦系,风雨潇潇,千难万险不动摇。

为国家研制性能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是张恩和一生一世的愿望。1964年,张恩和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动机设计专业,毕业后入伍在空军部队锻炼,一年后分配到一航动力所工作,从此他与发动机事业结下了深厚感情。

1985 年至1990年,张恩和担任了“七五”民机重点工程项目涡桨5A1发动机降油耗工程的总设计师。降油耗工作分为国内与国外两个阶段,国内主要是组织所内的科研人员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他带头攻下了临界转速测量、轴向力测量、全流程参数等技术难关,主持降油耗方案论证,确定降油耗方案和措施,试制调试工作取得预期效果。1986年12月,在我方与外方谈判中,张恩和纠正了外方公司关于涡轮负反力设计的错误,显示了我国发动机技术实力,为后期合作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扎实的技术工作使涡桨5A1发动机性能试车一次达标,实现了降油耗9.4%的目标,获得国内适航取证并装运七飞机投入航线使用,改善了发动机的经济性,每架飞机每年节油约25万元。张恩和荣立部级一等功,获得金质奖章。

张恩和对国家忠诚、对事业忠心、对型号钟情。他说,全体参与新机研制的同志,都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和型号研制连在了一起。我个人是这样,这个群体也都是这样,每个同志都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这个型号。除了吃饭睡觉,就搞这个型号。一生别无所求。只要型号定型了,能用上,其它都不重要。只要对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有好处,对行业发展有好处,对国防武器建设有好处,自己这一生就算没有白过。

刘高倬在“太行”发动机设计定型大会上对张恩和总师有一段动情的评价:从我认识他的一天起,在谈到他心爱的“太行”发动机的时候,总是那样永远的充满了激情,六十多岁了,永远是这样,只要能把这件事继续做下去,一直在拼,非常非常不容易,这没有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能走到今天吗?

张恩和常说,发动机的研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关系祖国和人民未来的事业,我们不仅要研制出一个让祖国和人民满意、让用户放心的发动机,更要培养锻炼出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年轻队伍,这才是我们最大的一笔财富。

张恩和在型号研制的过程中特别喜欢和年轻的同志们一起争论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年轻拼搏精神,同时注意找出他们的不足,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告诫大家:“年轻的一代是祖国航空事业的未来,必须从现在开始,从平时的一点一滴中积累,你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关系到人民的利益,在这项伟大的事业中一定要保持严谨的态度,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在4月18日中国一航航空报国颁奖典礼上,一航动力所试验室年轻的主任赵亮将一尊“一片冰心”献给张恩和时,轻易不掉泪的张恩和双眼湿润了。

成功后的张恩和依然那样热心于“太行”发动机系列发展,谈得更多的是敬佩和感谢支持他的各级领导、风雨同舟的战友和并肩战斗参研单位的同志们,诚挚的感情溢于言表……

他没有忘记,在“太行”发动机研制最困难的时候,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空军、海军和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原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一航等上级领导亲切关怀和坐镇指挥及强有力的支持;

他没有忘记,所历届党政领导统揽全局,运筹帷幄,承担风险,统一思想,组织全所开绿灯;得力助手副总师们全力以赴,冲锋陷阵,鼎力协助;

他没有忘记,各参研单位识大体,顾大局,同舟共济,确保任务不在本单位晚点;特别是那些试飞英雄们,冒着生命危险,为“太行”飞出了翅膀,飞出了生命,飞出了风采……
 

Roger604

Senior Member
Could anybody hazard a prediction of when the first WS-10A equipped units will come out?

Also, which type of aircraft do you think would have it first? JF-17? J-10? J-11?
 

skyhawk2005

Banned Idiot
Roger604 said:
Could anybody hazard a prediction of when the first WS-10A equipped units will come out?

Also, which type of aircraft do you think would have it first? JF-17? J-10? J-11?

Err..the JF17? It will never have a WS10A. It won't fit.

Probably the J11As will get them first because a large order of AL31FN's were ordered for the J10A.
 

MIGleader

Banned Idiot
Roger604 said:
Could anybody hazard a prediction of when the first WS-10A equipped units will come out?

Also, which type of aircraft do you think would have it first? JF-17? J-10? J-11?

I predict that the first ws-10A's, equipped on j-11B's, will come out in 2007.

This is based on:
1. Seeing how the j-11B development is expected to complete this year, and I hear the first few might roll out in 07
2. Ws-10A develoipment is finalized, so no need for stalls in this area.
3. Weve already seen pics of j-11s with Ws-10A in 2005.
 

tphuang

Lieutenant General
Staff member
Super Moderator
VIP Professional
Registered Member
This is kind of interesting, it's a table showing the ways that different countries measure the T/W ratio of engines. It also explains why Chinese state the T/W ratio of AL-31 as 7.1, whereas Russians state it as 8 or something like that.

It talks about which part of the weight are used in the calculation.
enginetwratio9jh.jpg
 

tphuang

Lieutenant General
Staff member
Super Moderator
VIP Professional
Registered Member
a little exerpt from a magazine (or at least they claim it to be from this newspaper called (Chinese aviation)
“太行”、“昆仑”的生产流水线已经建成运行,投入批量生产 :|).7
RfAAce)
据10月3日的《中国航空报》消息《董建华考察一航黎明》:一航黎明领导陪同董建华一行参观了装配试车厂。在发动机总装车间,董建华一行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太行”、“昆仑”航空发动机总装流水线。在试车台前,董建华亲手拉动操纵杆,看到“太行”发动机运转良好,他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 Zcy19?T
  从上述报道中可以看出,“太行”、“昆仑”在一航黎明已经投入批量生产! &O10^Fd

It's just saying that some big shot went to see WS-10A and Kunlun engines starting mass productio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