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V
从太行改进型2011年7月配装歼-10B首飞来看,它的立项研制不会晚于2008年,这也与2008年年底亮相珠展相吻合。到2014年9月,两个型号的太行改进型上高原试飞,已到了定型的后期阶段。这两个型号应该是太行改进型的单发与双发型号,与今年5月的八股文所说的吻合:“试飞工作是检验性能可靠性的关键环节,是确保发动机装配飞机能安全飞行的重要工作,责任重大,使命艰巨。中航工业动力所某型发动机采用大量新结构、、新工艺,研制难度大,试飞风险系数高。研制团队面对挑战迎难而上,狠抓问题,确保安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满完成各项试飞任务并取得佳绩。
针对新型发动机配装单发飞机特点及研制风险,研制团队创新研制思路,创造性提出“双发”领先“单发”飞行的模式,即该发动机要首先配装双发飞机进行飞行验证,获得发动机稳定飞行包线,并验证发动机及数控系统工作稳定,充分暴露和解决问题后,再配装单发飞机试飞,降低配装单发飞机试飞风险。”
歼10B高原试飞.jpg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单发版的太行要配装双发苏27/歼11系列,如果不修改,就必须修改飞机的结构,但选择了修改太行,以一发配两机。因此,上面8股文所说的双发领先单发的领先试飞,不是说单发的太行改进型(发动机附件机匣下置),直接装歼-11系列试飞,而应该是同型的太行改型双发版(发动机附件上置)装机领先试飞,这与2014年9月歼-10B上高原试飞时所说的两型发动机相吻合。换句话说,太行改进型是一机两型,单发与双发型是同时推进的。
2014年年底,太行改进型完成长久初始寿命试车考核,全面完成鉴定试验。不久正式设计定型。到2015年3月即完成批产长试,正式转入批产。
太行改进型“采用大量新结构、、新工艺”,换句话说,高压盘由GH4169高温合金换成FGH95粉末,涡轮叶片也由DZ125定向凝固合金叶片换成DD3单晶叶片,这意味着太行改型的涡轮前温度有所提高,推力肯定有了提高。再加上新改进的风扇(《某性能增强型涡扇发动机稳态性能调试方法研究》,这篇论文在2014年获得中航工业的奖项,像这样的论文,没有实际成果之前,获奖的可能性很低),太行改进型推力达到14吨是完全可能的,要知道太行原设计指标就是132千牛,而14吨不过是137.2千牛,通过这个重大的改进,完全有可能达到。
至于已经列装的歼-10A/S有没有可能配装太行改进型及后续发展型号呢?这是有可能的。这是因为歼-10A/S的机体寿命远比AL-31FN的寿命要长,因此,在它的寿命期内至少配发两个。而且,它的航电已经落后,必然要进行升级。现在太行改进型已经成熟,那么,当它进行升级换发的时候,用上太行改进型或者后续更先进的型号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必然的。产能并不是问题。我们可能参考一下这篇8股文《西航王佳:生产线上的“排头兵”》:
“2009年,中航工业西航盘轴中心某机批产配套任务增幅50%,特别是该机种风扇三级盘鼓排故任务是去年的4倍。如何带领职工完成如此艰巨的生产任务?面对工段繁重的生产任务,王佳知难而上,一方面与中心领导多次分析研究解决方案,与工艺人员、质量人员和操作人员共同找问题想办法;另一方面他利用以往在管理外贸工段上取得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并将其应用到某三级盘鼓组件排故任务的生产管理中。在中心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缩短三级盘鼓生产周期”的精益项目团队,结合工段生产实际,利用先进精益工具,通过大量数据深入分析影响周期、交付的各种因素。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并对某机生产线的能力计算和评估,与中心领导协调对内部进行了资源整合,在本工段建立起一条专业化、小流水内部封闭的排故生产专线,为某机排故任务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建立某机专线的基础上,王佳带领团队成员利用桌面模型模拟现场加工状态, 最大程度的保持整条高效畅通,并以此确定了科学合理的生产节拍。按照精益生产理念制定的生产周期表,在专线组建后的第一个交付月就交付了21件,比去年月产量增加14件。在他的组织下,项目攻关组首战告捷。王佳通过不断改变管理思路、细化基础管理工作、深挖内部潜力,自2009年初开始启动三级盘焊接组合件生产专线,实行准时制生产以来,除八月因没有毛料无交付外,平均每月交付21件,是2008年月平均产量(5件)的402%;2009年平均生产周期为61天,比2008年平均生产周期(115天)缩短了47%,产品合格率达到98.3%,顺利完成了公司2009年某机排故任务和批产配套任务。”
上面说的是太行发动机的三级风扇鼓的产量,时间是2009年,大家可以估算一下。
从太行改进型2011年7月配装歼-10B首飞来看,它的立项研制不会晚于2008年,这也与2008年年底亮相珠展相吻合。到2014年9月,两个型号的太行改进型上高原试飞,已到了定型的后期阶段。这两个型号应该是太行改进型的单发与双发型号,与今年5月的八股文所说的吻合:“试飞工作是检验性能可靠性的关键环节,是确保发动机装配飞机能安全飞行的重要工作,责任重大,使命艰巨。中航工业动力所某型发动机采用大量新结构、、新工艺,研制难度大,试飞风险系数高。研制团队面对挑战迎难而上,狠抓问题,确保安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满完成各项试飞任务并取得佳绩。
针对新型发动机配装单发飞机特点及研制风险,研制团队创新研制思路,创造性提出“双发”领先“单发”飞行的模式,即该发动机要首先配装双发飞机进行飞行验证,获得发动机稳定飞行包线,并验证发动机及数控系统工作稳定,充分暴露和解决问题后,再配装单发飞机试飞,降低配装单发飞机试飞风险。”
歼10B高原试飞.jpg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单发版的太行要配装双发苏27/歼11系列,如果不修改,就必须修改飞机的结构,但选择了修改太行,以一发配两机。因此,上面8股文所说的双发领先单发的领先试飞,不是说单发的太行改进型(发动机附件机匣下置),直接装歼-11系列试飞,而应该是同型的太行改型双发版(发动机附件上置)装机领先试飞,这与2014年9月歼-10B上高原试飞时所说的两型发动机相吻合。换句话说,太行改进型是一机两型,单发与双发型是同时推进的。
2014年年底,太行改进型完成长久初始寿命试车考核,全面完成鉴定试验。不久正式设计定型。到2015年3月即完成批产长试,正式转入批产。
太行改进型“采用大量新结构、、新工艺”,换句话说,高压盘由GH4169高温合金换成FGH95粉末,涡轮叶片也由DZ125定向凝固合金叶片换成DD3单晶叶片,这意味着太行改型的涡轮前温度有所提高,推力肯定有了提高。再加上新改进的风扇(《某性能增强型涡扇发动机稳态性能调试方法研究》,这篇论文在2014年获得中航工业的奖项,像这样的论文,没有实际成果之前,获奖的可能性很低),太行改进型推力达到14吨是完全可能的,要知道太行原设计指标就是132千牛,而14吨不过是137.2千牛,通过这个重大的改进,完全有可能达到。
至于已经列装的歼-10A/S有没有可能配装太行改进型及后续发展型号呢?这是有可能的。这是因为歼-10A/S的机体寿命远比AL-31FN的寿命要长,因此,在它的寿命期内至少配发两个。而且,它的航电已经落后,必然要进行升级。现在太行改进型已经成熟,那么,当它进行升级换发的时候,用上太行改进型或者后续更先进的型号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必然的。产能并不是问题。我们可能参考一下这篇8股文《西航王佳:生产线上的“排头兵”》:
“2009年,中航工业西航盘轴中心某机批产配套任务增幅50%,特别是该机种风扇三级盘鼓排故任务是去年的4倍。如何带领职工完成如此艰巨的生产任务?面对工段繁重的生产任务,王佳知难而上,一方面与中心领导多次分析研究解决方案,与工艺人员、质量人员和操作人员共同找问题想办法;另一方面他利用以往在管理外贸工段上取得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并将其应用到某三级盘鼓组件排故任务的生产管理中。在中心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缩短三级盘鼓生产周期”的精益项目团队,结合工段生产实际,利用先进精益工具,通过大量数据深入分析影响周期、交付的各种因素。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并对某机生产线的能力计算和评估,与中心领导协调对内部进行了资源整合,在本工段建立起一条专业化、小流水内部封闭的排故生产专线,为某机排故任务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建立某机专线的基础上,王佳带领团队成员利用桌面模型模拟现场加工状态, 最大程度的保持整条高效畅通,并以此确定了科学合理的生产节拍。按照精益生产理念制定的生产周期表,在专线组建后的第一个交付月就交付了21件,比去年月产量增加14件。在他的组织下,项目攻关组首战告捷。王佳通过不断改变管理思路、细化基础管理工作、深挖内部潜力,自2009年初开始启动三级盘焊接组合件生产专线,实行准时制生产以来,除八月因没有毛料无交付外,平均每月交付21件,是2008年月平均产量(5件)的402%;2009年平均生产周期为61天,比2008年平均生产周期(115天)缩短了47%,产品合格率达到98.3%,顺利完成了公司2009年某机排故任务和批产配套任务。”
上面说的是太行发动机的三级风扇鼓的产量,时间是2009年,大家可以估算一下。